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 > 要闻动态
全国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走进“侨乡”江门:这里是底蕴深厚的侨文化宝藏

2023-12-24来源:来源:金羊网 【字体:

114858641.jpg

23日,社长总编在江门开平碉楼参观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卓栋 彭纪宁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梁 喻 刘颖颖


  “走一趟侨乡,看一路风景,这里是一个底蕴深厚的侨文化‘宝藏’。”12月23日,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主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承办的全国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广东高质量发展调研采访,走进江门感受侨文化。


  江门素有“中国侨都”之美誉,530多万五邑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世界。当前,江门大力实施“侨都赋能”工程,以创建国家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目标,稳步推进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区建设,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位于江门开平市塘口镇的自力村碉楼群和开平市赤坎镇的广东赤坎古镇侨乡国际旅游度假区,成为社长总编们调研采访的重点。


  世遗碉楼维系华人“根魂梦”


  社长总编们首先走进自力村碉楼群。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核心。


  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工作人员介绍,开平碉楼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在中国乡土建筑中独树一帜。开平碉楼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至今完好保存1833座。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广东省首个和目前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调研采访期间,不少社长总编留意到,虽然自力村碉楼群内的碉楼采用了世界各地的建筑元素和西式建材,但顶楼均设神龛、神台用于摆设祖先牌位。一些碉楼的大厅墙壁上还挂着华侨家族成员的照片,这些照片中既有19世纪末湿版摄影技术拍摄的家族长辈照片,也有20世纪末胶卷摄影时代的家族合照,还有最近10年青年华人回乡探亲时挂上的照片。横跨三个世纪,华侨家族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故居“团聚”,令人印象深刻。这体现了开平碉楼成为海内外重要连接点,维系着海外乡亲对故乡的牵挂和思念。


  “开平碉楼是一个宝藏,适合全国媒体前来探宝。”长沙晚报社编委、科教新闻部主任谭琳静赞叹,“江门开平是著名侨乡,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海外有天然连接。碉楼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地方最适合讲好中国故事,可以把中国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华侨传递到海外。”


  如何做好碉楼建筑群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是社长总编们关注的问题。据介绍,近年来,开平大力培育开平碉楼保护修缮人才,推动智慧保护、智慧导览,实现“一楼一码”全覆盖及核心区碉楼数字建档;碉楼的内涵与文化底蕴也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展示,包括推出新编粤剧《碉楼》、话剧《碉楼·寒燕归巢》等,不断提升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


  华侨古镇“变身”文旅地标


  社长总编们接着来到赤坎华侨古镇。这里位于江门开平市潭江中游,从清朝顺治、康熙年间起,当地以长堤为核心,起“楼”建“市”,大量乡亲从这里走向海外。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海外侨胞支持下,赤坎镇先后建起600多座骑楼,传统宗族文化与近代公共文化和商业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由此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繁华商埠。


  赤坎华侨古镇近代建筑群是全国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古骑楼建筑群,包括19栋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物建筑,涵盖骑楼、碉楼、老街、民居、宗族祠堂、宗族图书馆等。山东省枣庄市新闻传媒中心副主任、枣庄晚报总编辑尹伟对这里印象深刻:“赤坎古镇吸收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文化,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岭南华侨文化。”


  赤坎华侨古镇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赤坎华侨古镇启动修缮工程,项目规划以赤坎历史文化特征最显著的风貌老街作为历史景观轴线,以潭江内河及周边沿江建筑景观风貌形成黄金河岸和码头景观的沿江传统风貌轴线,构建由华侨文化展示、非遗工坊、演艺剧场、酒店等组成的复合业态体系。这里也是国内首个和唯一一个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休闲度假区,2023年1月开启试运营后,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60万人次。


  开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平市通过保护活化赤坎华侨古镇建筑,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努力把赤坎华侨古镇打造成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村文化、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平台,大力打造广东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和典型范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载体。




© 2020- 现在 广东华侨博物馆 粤ICP备11022067号

主办:广东华侨博物馆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本网站用IE8.0以上浏览器、1080*720分辨率获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