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3来源:侨音杂志 【字体:大 中 小】
新鲜出炉的《浙商·侨音》杂志有很多看点。这期特别策划我们锁定《杭州市侨联 非凡十年》。
1961年11月在杭州解放路104号的思澄堂礼堂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杭州市第一届归侨、侨眷、归侨学生代表会议召开,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杭州市侨联正式成立。六十载春华秋实,六十载磨砺收获,杭州市侨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幼年步入壮年,她的成长历程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甲子奋进,十年芳华。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足以见证杭州侨联的跨越蝶变。杭州市侨联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这十年“成绩单”。
以下是本期特别策划系列报道《杭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杭州故事、侨的故事》全文: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新侨乡的杭州,在侨界创新创业方面资源独特、影响广泛,对于这座城市而言,一座侨史博物馆的建立有着特殊意义。
一次次触摸历史,一次次寻访传统,让珍贵的侨史实物资料活起来……
杭侨的精神家园
2014年4月,位于杭州城西的一幢建筑面积为2539平方米的4层单体楼房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杭州市华侨活动中心,而在今年这里将改建成为杭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
为建设杭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杭州市侨联于2021年10月就已开启了筹备工作,组团赴省内侨乡温州、丽水的华侨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解华侨博物馆建设和管理运行情况,学习侨史资料收集和物品展陈方面的做法经验。“我们经多方调研并邀请专业人士参与勘察设计,这里可实现展陈面积1235平方米,未来在活动阵地的基础上增加人文元素,实现二者融合。”杭州市侨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杭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内景效果图
“走遍世界,根在杭州”,海外杭州人对家乡充满“根”的感情,而实体化的杭州侨史博物馆是海内外侨胞侨眷和留学人员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满足海内外侨胞侨眷和留学生群体对“根”的眷恋。
据了解,目前杭州老归侨仅剩200余名,大多来自东南亚国家,平均年龄约80岁。老归侨和侨界手里有珍贵的实物资料,是记录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是杭州连接亚洲乃至全球的历史见证。“那些侨史文物、实物和大量侨史资料背后是杭侨远离故土,心系桑梓的感人故事。把这些收集到博物馆展陈,我们深感使命在肩。”杭州现有30多万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对杭州侨史博物馆建设有热情、呼声高,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到建馆这一“魂牵梦萦根长在”的共同事业中。
以侨为桥,以馆为媒
作为新侨之乡的杭州,侨联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文化凝聚这块如何勇于争先?是杭州市侨联一直在作答的命题。
“未来,杭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将作为全市首家涉侨博物馆,某种意义上填补‘侨’专题博物馆空白。”上述负责人表示,“我们按照节约、透明、清廉的理念设计杭州侨史博物馆建设方案,今后这里将成为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丰富杭州专题博物馆的类型。
另外,在亚运之年建成博物馆,实现“亚运”与“侨”元素的叠加效应,以侨引侨、以侨为桥,向全球展现“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向海内外展现杭州国际名城风范、东方神韵和人文光彩,进一步增强广大侨胞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家乡的自豪、对故土的眷恋,进一步扩大杭州亚运的辐射效应,进一步提高杭州在海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座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以侨为桥,以馆为媒,杭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将以弘扬华侨华人文化,传承华侨华人精神,生动讲述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杭州故事,努力打造成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为一体国际交流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