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 > 侨博动态
原创潮语歌曲《红头船》引发共鸣 把侨乡故事唱响全中国

2022-09-06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近段时间,一首名为《红头船》的原创歌曲在朋友圈刷屏。与大多数走红的歌曲不同,这首《红头船》并非由知名歌手演绎,且运用较为小众的方言潮汕话创作,创作者是来自汕头的“95后”音乐人王以诺。歌曲之所以受到众多关注,除了其登上“中国好声音2022”的舞台,更因为歌词中传递出的红头船精神和潮汕文化引起了网友们的共鸣。


  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历史上无数潮汕人乘坐红头船从古驿道出发到海外打拼,这一过程涌现出许多怀揣赤子之心的潮商巨子。他们不管走得多远,都不忘记来时的路,爱国爱乡、桑梓情浓,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敢为人先、同舟共济的“红头船”精神,一直以来激励着海内外的潮汕人。如今,“红头船”精神以全新的音乐形式向外传递,不仅弘扬了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和侨文化,更折射出守正创新的文化自信。


  把古港打造成历史文化新窗口


  事实上,要了解侨乡汕头,位于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古港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这个古港不仅是王以诺创作歌曲中的灵感,更是著名的红头船启航地。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到海外谋生的先侨,60%以上从樟林古港出发。


  樟林港埠最初的兴旺,可追溯到清朝乾嘉年间。鼎盛时期,一度形成了“八街六社”(后又增建三街)的港埠格局,号称粤东“通洋总汇”。


  如今,漫步在樟林古港长达200米的新兴街上,仍可见留存下来的50来间货栈房。据东里镇文化站站长吴庆连介绍,当年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栈房前门临街,后门通内港,熙熙攘攘的人流络绎不绝,都是来取货、运货的,贸易往来十分热闹。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当下再踏足樟林古港,已不见当年的商贸繁华,擦身而过的却是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樟林古港河,一艘长25米、宽9米、高7米的三桅仿真红头船停靠河道,吸引着游客争相拍照留念,仿佛向世人讲述着潮人过番“出洋谋生”敢闯敢干的拼搏精神。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约1500万潮汕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分布在海外。这些侨胞从当年远赴重洋、艰苦创业到如今回报乡梓、投资兴业,他们在汕头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侨胞的共同努力下,蕴含“红头船”精神的樟林古港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2008年,东里镇投入1000多万元对古港河逐步展开水体环境整治;2017年,广东联泰集团捐资3000万元对樟林古港进行全面环境综合整治;2018年,投建南粤古驿道少年儿童绘画艺术墙和大型仿真景观红头船;2019年,启动南粤古驿道-樟林古港示范段巩固提升工程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樟林古港—新兴街古驿道被省住建厅列为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示范段。同年12月,樟林古港又被评为“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


  “红头船”走进潮汕华侨博物馆


  走出樟林古港,作为侨文化代表之一的“红头船”精神,正加快保护和传承的步伐。位于濠江区南滨路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是汕头新建的文化地标,也是潮汕文化集中展示的对外窗口。


  在这里,一艘双桅高擎、云帆高张的巨型红头船被摆在最中央的位置,象征着海内外潮人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让每一名进入馆内的游客都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而该中心内还设置有潮汕华侨博物馆,通过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历史实物,述说着当年潮汕人背井离乡、远赴重洋打工的艰辛。


  据了解,潮汕华侨博物馆主办方自2020年起,向社会征集相关华侨物品,通过集中陈列展示,讲述潮汕人“向海讨生,敢闯敢为”的奋斗故事,倾诉潮汕籍侨胞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款款深情,以打造沉浸式的体验方式弘扬潮汕历史文化和潮汕华侨文化。


  除了“红头船”精神,侨批也是汕头作为著名侨乡的见证。


  百年前,一纸侨批联系血脉亲情,成为记录海外侨胞“活的文物”,是研究近代华侨史珍贵的档案。百年后,在侨眷及侨批研究者、批局经营者后代等群体的合力推动下,汕头高度重视、高位推进侨批文化推广育活。


  据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介绍,目前汕头侨批档案馆藏量达到8万封,是原馆藏量的2倍多。汕头市档案馆因此成为国内实寄侨批原件藏量最多的国家档案馆。而随着国内首套《潮汕华侨文化》读本的编写和进校园试验教学,侨批文化深入人心,捐赠者趋向年轻化。


  围绕“八个一批”做好文物保护


  持续弘扬侨文化,是汕头近年来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的一个缩影。


  2020年底,汕头谋划推出了“八个一批”共45个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项目,涵盖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历史文化遗存、老城区、侨批文物的传承和保护,讲好汕头故事、挖掘潮汕历史文化闪光点、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等内容,既涵盖全面又突出重点,全面立体展示汕头历史文化和人文形象。


  “八个一批”方案提到,到2025年,完善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体系,非遗传承体系有效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创作精品不断呈现、文创产品蓬勃发展、文物保护实现新的进展、文旅融合品牌效应初步实现,小公园开埠区建成活力历史文化街区,潮博中心、专题博物馆群等公共文化设施形成区域影响,逐步建成独具韵味的粤东文化明珠,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文化活力都市。截至今年7月,“八个一批”45个项目已完成19项。


  在汕头百载商埠的文化地标——小公园,如今已成为游客到汕头游玩的必到打卡点。围绕中山纪念亭呈散射状的骑楼街区,分布着展览馆和商铺,融合非遗展示、文创活化、美食体验和红色教育等元素,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番客村”濠江区东湖社区,1万多名旅外乡亲累计捐资上亿元兴建当地学校、道路、广场、自来水系统等项目。如今在排水沟改造而成的景观水廊上,题写的“侨连四海 情系东湖”道出深重情谊。


  在澄海区前美村,2022年广东省“全民健身日”活动启动仪式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汕头·澄海站)不久前刚刚举行。当体育健身赛事“邂逅”古村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为当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促进了文体旅进一步融合发展。


  据介绍,接下来,汕头将坚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深入推进小公园开埠区、樟林古港保育活化,扎实推动文物考古和革命历史文物保护活化工作。


  同时,深化非遗保护,加强非遗保护体系建设,继续推进非遗集聚区等新兴业态的打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打造区域文化高地的目标任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传承保护历史文化,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深化文旅产业融合。


  显然,当源远流长的潮汕文化以更多的创新形式走进大众视野,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并弘扬潮汕文化,其背后正是汕头守正创新的文化自信。正如一名网友在点评潮语歌曲《红头船》时所说:作为一名潮汕人,我希望能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让潮汕文化能更好地保留和传承下去。


  人物故事


  潮语歌惊艳“中国好声音”


  8月26日晚,在浙江卫视大型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2022”的舞台上,汕头选手王以诺演绎一首原创潮语歌曲《红头船》,让许多潮汕人听到了熟悉的乡音。


  近年来,国内音乐选秀节目十分红火,汕头选手登上选秀节目并不少见,但甚少有人演绎潮语歌曲,凭潮语歌曲入围的选手更是少之又少。谈及创作初衷,王以诺在节目中表示,创作歌曲《红头船》正是为了弘扬和传承来自潮汕的宝贵文化。


  “家己人”“烧茶落肚”“嫑惊”……细听《红头船》这首歌,不难发现,大部分方言歌词都极具地方文化特色。以“家己人”为例,字面上为同乡人的意思,但含义中还蕴含有情感的因素。在外打拼的潮汕人深知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拼搏不易,当“家己人”相遇时总是分外亲切,而当“家己人”有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会义无反顾伸出援手,这也给不少外地人留下潮汕人团结的印象。


  “烧茶”是热茶的意思,潮汕人爱喝工夫茶人尽皆知,待客时也常以冲工夫茶来体现主人的热情好客,“有闲来喝茶”成了潮汕人的口头禅。“嫑惊”则理解为“别怕、不怕”,歌词中写的“狂风暴雨都嫑惊”,体现的是潮汕人不畏风险、敢于搏击风浪的精神,弘扬的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和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


  独特的方言,走心的歌词,当王以诺在“中国好声音2022”上演绎《红头船》时,率先赢得了导师廖昌永的转身认可。


  廖昌永在节目中说,中国有几次人口大迁移,走西口,闯关头,下南洋。下南洋就是潮汕人的祖辈坐着红头船,漂洋过海到外边去讨生活,到东南亚打拼,所以在东南亚就有了很多华人,最终形成了“红头船精神”。抗战时期,东南亚的华人又捐赠各种物资,让子女回来支援抗战,体现全球华人的同舟共济精神。对于王以诺的演唱,廖昌永这样夸奖评价,“把潮汕人忠孝礼智信的精神气都表达出来了”。


  导师李克勤则认为,王以诺的唱法像自己的《红日》,是一次新鲜的尝试,忍不住为他转身。最终,王以诺凭着这首潮语歌曲,顺利加入到导师李克勤的音乐战队。


  节目中,王以诺的演绎获得两位导师的认可;节目外,王以诺的作品也迅速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对于这首弘扬潮人精神、推广侨乡文化的方言歌曲,网友们纷纷点赞。


  网友“云上太阳”说:作为潮汕人,有能力有条件,更应该将潮汕文化与精神传播到各个地方,支持王以诺原创歌曲。网友淑芳表示:好样的,这样重要的比赛唱这样有情怀的歌,动人的演绎,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美妙的方言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唱响家乡推广潮汕文化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舞台上,歌曲《红头船》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是王以诺打磨多时的音乐作品。据王以诺介绍,这首歌曲是他两年前创作的作品,当时他十分喜欢这首歌,但仍觉得作品对“红头船”阐释不够深入,有很多提升完善的空间。


  对此,王以诺花了大量时间学习、查阅“红头船”的相关知识,了解潮汕先辈过番的故事,除了副歌歌词保留未改动,其余大部分内容都进行了修改,“算是为家乡精心打磨的一首原创作品。”


  为何会用潮汕方言来唱出汕头的历史文化?这与王以诺的成长经历分不开。王以诺告诉记者,他出生于1998年,父母是潮剧演员,从小对潮剧潮曲、潮汕文化耳濡目染,这让他觉得潮汕话是一种很有能量、很有意思的语言。他喜欢从古港、老街和茶铺这些生活记忆中汲取灵感,希望通过创作音乐作品让更多人喜欢上潮汕方言,对外传递着潮汕的风土人情。


  后来,王以诺学习钢琴,接触声乐,并于2016年考上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在校期间,他曾获得校园十大歌手专业组金奖等荣誉,代表作有《胶己》《派仔》《不被定义的风》《浪流连(潮汕话版)》等。


  作为一名“95”后青年,王以诺对潮汕文化的喜爱,在“中国好声音2022”VCR中可见一斑。王以诺带着节目组走进汕头的各个角落,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牛肉火锅等汕头元素相继出现。他告诉记者,“今年《中国好声音》导演组找到了我,还来到了我老家,我恨不得让他们住上一礼拜,好好感受一下我们汕头的美食、美景,还有历史文化,因为这里真的很棒。去樟林古港看一看先辈外出打拼乘坐的红头船,在小公园感受民国风情,还必须吃上一口手工鲜切的涮牛肉,喝上一盏潮汕人最爱的工夫茶……”


  除了在节目中呈现潮语方言音乐,王以诺还经常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原创的潮汕方言音乐,用他的歌声传播着家乡文化。谈到未来个人的发展,王以诺表示,自己还要不断学习、厚积薄发,创作更多好听的潮语歌曲,为推广潮汕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希望成为一名‘音乐导游’,将潮汕的风景、美食、人文等各种故事,以音乐的形式,带给世界各地的朋友。”王以诺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潮汕年轻人一起创作潮语歌曲,通过音乐弘扬潮人精神、潮汕文化,让世界各地的人能够听到潮语原创歌曲,从而了解汕头这座著名侨乡。




© 2020- 现在 广东华侨博物馆 粤ICP备11022067号

主办:广东华侨博物馆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本网站用IE8.0以上浏览器、1080*720分辨率获最佳效果。